“民生为大”援疆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麻醉科副教授彭俊:让高质量医疗服务扎根南疆大地
一身白大褂,一颗医者心,一份援疆志,彭俊肩负起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院长助理的重任,带领团队攻克高危麻醉难题,以“师带徒”模式培养本土医疗人才,让南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一身白大褂,一颗医者心,一份援疆志,彭俊肩负起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院长助理的重任,带领团队攻克高危麻醉难题,以“师带徒”模式培养本土医疗人才,让南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2025年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科普大赛预赛近日在我院举办。比赛汇聚沪上麻醉学领域的科普精英,25支来自上海各大医院的麻醉医护团队同台竞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专业麻醉知识,展现学科风采。
日间手术的概念最早由英格兰小儿外科医师Nicoll于1909年提出,同期美国Waters医师开展了成人日间手术。日间手术的推广具有提高床位周转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住院费用等优势。本文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郭曲练教授详细解读了《日间手术麻醉
《2024情绪与健康睡眠白皮书》指出在此年1月受访者数据中,有68%的受访者存在情绪困扰,其中轻度情绪困扰人群达43%。在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与心理疗愈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
首次听课:请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点击“关注公众号”,再次点击弹出对话框即可进入班级(清华一附院云课堂-医学科普系列),开课前会收到上课提醒。
卫健委要求,到2027年,开展产科医疗服务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能够提供分娩镇痛服务。如何进一步推动分娩镇痛工作?“医学界”对话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曲元教授。
9月18-21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30次麻醉学术年会(CSA2025)在厦门召开。本次大会设置2场主旨报告、55场次分会场、4场知识更新讲座、8场临床技能工作坊以及600余个专题讲座与学术发言。
"那些消毒水味道的童年,是我职业选择最早的启蒙。"宋丹丹教授的从医种子,萌芽于爷爷奶奶常年就医的记忆里。她回忆道:“小时候,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常年需要和医院打交道。家里有一位医生亲属,每当家人身体不适,父母总会第一时间向他求助,而他几句沉稳的嘱咐,就能驱散父母
从社交媒体上不断刷屏的“精神内耗” 话题,到职场人频繁提及的 “ burnout(倦怠)”,再到青少年群体日益凸显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麻醉科联合口腔科,成功为一名复杂面部骨折合并颅底骨折患者实施颏下路径气管插管,为口腔颌面手术的气道管理提供了安全微创的新方案。
2025年8月25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麻醉科团队在国际顶级综合类医学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CMAJ)(中科院一区,五年平均IF=11.9)上发表了题为“Left atrial thrombus
这些故事,见证着他们以智慧、耐心与坚持,塑造着一代又一代医学青年的精神底色。谨此致敬每一个在黑板上写满真理、在病房中践行仁爱、在实验室里播种未来的——闪光的名字。
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单枪匹马的冲刺,而是前辈与后辈间精神火炬的传递。李树人教授,作为我国现代麻醉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崇高医德、精湛医术和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成为麻醉人心中永恒的楷模。
“作为麻醉科医生,我每天在手术室见证生死,太清楚血液病患者有多渴望‘生’的机会。”9月10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医生刘钧(化名)接受了造血干细胞采集,他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说,“2021年穿军装保家卫国,2025年穿白大褂救死扶伤
有些生活琐事,说出来苦涩;但换个角度,随手一拍就成了有趣的梗。比如那句“橄榄?狗都不吃”,或者室友用华夫饼机烤芝士三明治的脑洞……这就是我们整理的梗图合集,每一张都有点“笑到点儿上”的味儿,快来看看有没有戳中你的那根冷笑神经。
作为抚顺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麻醉科室,这一权威认证充分肯定了麻醉科在临床业务能力、专业技术水平、人才梯队建设、科研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卓越实力。
8月22日至23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成功承办了“北京围手术期医学学会麻醉与疼痛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北京医学会疼痛分会学术会议暨北京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第20届疼痛专家沙龙暨第21届清华大学麻醉与镇痛学习班”。北京市卫健委官网、清华大学新闻网、医